碳中和本是西方限制我國發展的工具,卻成為我國彎道超車的利器
近幾年都在說碳中和,碳中和是什么?又意味著什么?所謂的碳中和,顧名思義就是碳排放凈增加值為零,簡單地說我們額外排放了多少碳,就要通過各種減碳技術、植樹造林、碳捕捉技術等等實現碳回收,實現數學意義上的“零排放”。這將顛覆人類兩百多年以來依賴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建立的整個工業文明,很多我們熟悉的產業、產品和公司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。碳中和對環保重要性不言而喻,也被很多人了解,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聊聊碳中和。
你知道嗎,荷蘭在大航海時代第一個崛起,然后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,英國崛起,由于美國和德國換賽道,搞內燃機和發展電力,英國在二戰后很快就落后,讓出霸主地位。而后美國押注核能和計算機,并且搞互聯網,就徹底領先世界一個身位。每次彎道超車,既有對原有體系的繼承,又有對原有系統的突破。碳中和也一樣,如果當年世界嚴格執行97年的《京都議定書》,那將嚴重阻礙著我國的發展。
碳中和,對于發達國家來說,是一箭雙雕的利器,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,那是發展的重大阻礙。自工業革命以來,所有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國力崛起。但很多發展中國家沒有完成工業化,根本不具備相關技術和充足的資本。不要看聯合國大會上列強都慷慨激昂的要求環保,其本質上都是自私的。因為這基本扼殺了落后國家的工業化之路,整個世界就會徹底陷入“階層固化”,發達國家可以用“碳積分”收割落后國家,這比用美元收割全世界還要厲害,比如特斯拉出售碳積分,賺了15.8億美元,而那年他們賣車利潤也才7億多。以后窮國再也不可能靠工業化翻身了,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保護地球的大義上。碳中和,就是要顛覆工業革命300年以來的發展方式,現在不能上車的國家,以后就徹底被擋在高速發展的道路外了。
目前,中國的排放量是美國的兩倍多,但是當你看人均排放量時,中國人的平均排放量比美國人的平均排放量要少得多,而且從整個歷史上看,美國的排放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,自1850年以來,美國累計的碳排放量幾乎是中國的兩倍。高碳排放的這些年,正是我國高速發展的時候。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在巴黎協定的時候去承諾:我們國家2030年要達到碳達峰,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?除了大國責任之外,是因為碳中和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經濟轉型的機會。不僅解決溫室氣候給中國帶來負面影響,還順勢讓中國在經濟、科技等方面,實現彎道超車,變成中國一箭雙雕的利器。
最大的碳排放的是發電企業,而這又關聯著幾乎所有的行業,特別是制造業,因為我們承諾了碳中和,所以這會倒逼多少產業技術升級,那么多產業的技術升級、技術革命就會帶來整個商業生態的革命:這次革命,不亞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產業革命。你看,現在才剛開始,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就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50%;中國光伏技術已經是世界第一,并持續突破自我中。而制造業利用光伏技術,實現了降本增效,為自己提升了競爭力,在國際市場上就擁有更大的實力。所以未來跟碳中和相關的產業將會有一個爆炸性的增長。抓住了這次機遇,企業將得到更大的發展,而我們國家一定能成為真正的大國,不僅發展了實力,也造福了人類,還保護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。